
手持阅读器商业模式之分析
返回主页
来源:李宇飞博文手持阅读器又叫电子阅读器、电纸书、电子书、手持阅读终端。目前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手持阅读器品牌是Amazon Kindle。
2007 年美国亚马逊书店推出Kindle电子阅读器,正如其名,迅速点燃并引爆了电子阅读器市场,销售一度断货。第二代产品Kindle2自2009年2月上市 后3个月的时间内,销量达到24万部,销售收入逾1亿美元。
Sony推出电子阅读器的时间早于Kindle,但市场效果没有Kindle那么 好。2006年9月,Sony推出第一款电子阅读器PRS-500,比Kindle足足早了1年时间。索尼陆陆续续推出了PR-300、PR-500、 Sony danielle Steel等系列产品,但是效果并不能与Kindle媲美。
在中国大陆市场,前前后后也出现了不少品牌的手持阅读器 产品,但最为成功的是汉王。汉王最早推出N510,成功采用了电子纸和电子墨水的技术。2008年汉王推出5寸E-INK屏的阅读器N516,不变黑、不 晃眼的翻页效果获得很多用户的青睐,在短短6个月内取得了6万部的销售量,目前正保持月均销量1万台以上。汉王最新力作N518全屏手写模块及手写识别技 术,支持全文查找、批注、英汉翻译、记事本,更加贴近了纸质书的阅读感受。
Kindle之所以销量勇冠全球,除了产品等其它因素之外,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商业模式上的优势。Kindle采取了“内容收费+终端销售盈利”的双盈利点模式,通过内容平台优势吸引用户购买使用Kindle。这个模式的主要特点:
1、 紧密相关的双盈利点。用户购买Kindle,支付费用,Amazon实现第一个盈利点。用户使用Kindle,支付购买下载图书的费用,Amazon实现 第二个盈利点。迄今为止,这两个盈利点的收入都是不容小觑的。Amazon强大的图书资源吸引用户购买Kindle,Kindle良好的阅读体验又吸引用 户下载Amazon的图书资源,成为其图书销售的创新管道,两者互相推动。
2、 内容平台优势。Amazon强大的图书资源,拥有大量的电子版图书、杂志、报纸。由于Amazon主要的盈利目标还是吸引用户上网买书,在手持阅读器上预装的书少得可怜。
3、 灵活的内容分成模式。Amazon内容的提供方主要是出版商和作者,主要的合作方式是销售分成。Amazon对内容提供方的分成比例比较高,提高了内容提 供方的工作积极性。但是对出版商和作者之间的分成比例差异并不大,保证出版产业链的正常稳定,从而吸引出版商的积极合作。
4、 无线上网的便利性。Amazon与美国电信运营商Sprint合作,实现了无线上网下载图书的功能,用户随时随地可以搜索下载自己喜欢的图书,提高了阅读效率,是吸引用户的又一大亮点。
5、 发挥自己擅长的销售管道。Amazon擅长之前的B
相 比之下,Sony和汉王采取的是与Kindle截然不同的模式,是以终端销售为主要的盈利点。这种模式的采用,其实也是无奈之举,因为Sony和汉王没有 Amazon那样强大的内容资源库。就算找到一个类似的内容资源库进行合作,那也势必降低他们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,降低他们的盈利空间。
Sony和汉王也在努力打造图书平台,但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。Sony与google合作获得50万本图书资源,但大部分是公版书,因此徒有数量第一的虚名。相比之下,Amazon的书库中有很多畅销书,这是最吸引用户的因素。
Sony和汉王模式另外一个大缺陷是没有无线上网功能,用户要看书还得通过计算机操作下载图书,再通过接口传送到手持阅读器上。在同等条件下,用户体验的便捷性相比Kindle实在是逊色得多。
这 两种模式,目前来看Kindle具有很大的领先优势,毕竟两只手抓美金总比一只手抓的多。等到有一天,手持阅读器的利润率在完全市场竞争中变得微乎其微的 时候,不知道Amazon还会不会继续抓住Kindle不放?或许,当广告业务模式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时,Kindle还会被Amazon用来免费赠送用 户,实现“广告载体+阅读载体”的双重盈利模式。
中国移动即将推出的G3阅读器,无论在产品设计上,还是商业模式创新上,都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,总结前辈的经验,体现时尚的元素,必将成为
电子书带动阅读新革命
来源:数位时代
未来人们看报不必拿着厚厚一迭纸,只要拿着一张「电子纸」无线上网下载最新的新闻讯息即可,这是电子纸显示器希望带给使用者的最新体验与感受。看过帅哥汤姆克鲁斯所主演的《关键报告》,就不难想象未来电子纸显示器的发展。撰文=薛怡青
数 位小辞典--何谓软性电子? 软性电子(Flexible Electronics)是一种概念,透过电子纸的显示技术,可在海报、壁纸、窗廉,以及未来可能的材质上显示文字或图象。其特性与目前的液晶显示最大的 差别就是,软性电子有曲折性,面板可以卷起来,甚至折起来,所以可以显示在柔软或弧型的产品上。当然,更可结合RFID等辨识系统,在衣物上或其它材质上 显示讯息。
进入数字化时代,什么都可以数字化,包括厚厚的一本书,都可以放到小小的一片面板上,像翻书一样,就在显示器上翻阅整座图书馆的丰富藏 书量。这可不是开玩笑,电子纸与电子书,带来了纸张的再一次数字化革命。 随着科技的进步,透过半导体制程与液晶显示技术,使得薄型显示器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得以大放异彩。但是新一代的电子纸显示器(Electronic Paper Display)并不是像现今的液晶屏幕(LCD Monitor)那般的硬梆梆,而是柔软得像纸、薄得也像纸一样,可以弯曲、可以折迭。 你能想象未来看报纸不用再拿着厚厚一迭,也不必盯着计算机屏幕看到眼睛酸,使用者可以拿着一张电子纸随时阅读电子报纸,而且透过无线上网还可以下载更新最新 的新闻讯息。这就是电子纸显示器希望带给使用者的最新体验与感受,让世界轻薄到在薄薄的一张纸上。
一本电子书可装万卷内容
两千年前,中国 东汉时代蔡伦改良造纸术以来,原本不方便书写的竹简,变成采用质地柔软的帛纸书写,不但让笨重又不易携带的竹简变成又轻又薄的帛纸,也促进了印刷术的发 明。 但是书本也有另一种困扰,例如你是否常会在搭捷运时看书?或者出远门旅行时,总得挑个一、二本书在飞机上打发时间,但又嫌书本过重的无奈吗?再不然就是家 中的书籍一堆、报纸一堆,不但占空间又零乱,总不知如何整理,有时为了找一本心爱的书还得翻箱倒柜。 现在,你可以不必再让书本占据所有的生活空间,书桌终于可以干干净净,不必埋首在书堆里不见天日,不过只要拥有一本「电子书」,万卷书都可以藏身其中。 如果曾看过帅哥汤姆克鲁斯所主演的《关键报告》,就不难想象未来电子纸显示器的发展。 电子纸技术是软性电子(Flexible Electronics)领域里最可能快速窜红的明日之星。透过电子纸显示技术,并结合电子墨水(E-ink),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电子纸显示器,也是 一般我们俗称的电子书。 电子书顾名思义是指,透过电子纸显示器,将数字化的文字内容装载在其中,可以随身带着走。有的人会误以为放在PDA、手机或坐在计算机前面,透过液晶屏幕来 阅读文章就是电子书,其实那不能算是真正的电子书,因为书本是不会受到空间地理的限制,读者可以随时拿起一本书阅读。 因此,真正的电子书就是要让读者感觉像是在「读书」,却又没有书本的厚重,取而代之的是轻与薄,并且可装载的容量又多。 除了轻、薄、容量多等特点之外,以环保观点来看,电子纸的确要比书籍环保,因为电子纸不需要纸浆,也就不会滥砍森林,成为最环保的书本,而且还可以重复使 用。 其实歌林在早些年时也推出过i-Library阅读器,是全台第一台的电子书。不过,由于当时技术并未纯熟,体积又大又厚,并未被消费者接受。而发明仓颉 输入法的朱邦复,更早之前推动的仓颉电书,也同样是提倡电子书的概念,只不过都叫好不叫座。 根据研究调查机构iSuppli的调查报告指出,软性电子的市场产值将在二○一○年达到爆发性的成长。iSuppli预估,软性电子的市场规模将从二○○ 八年的三百万美元,快速成长至二○一○年的一千八百万美元。届时,各种透过软性电子的应用产品将深远地影响人类的生活,号称为新一代的阅读与视觉革命。 面板和科技公司纷纷投入 电子纸与一般液晶屏幕不同的是,电子纸不需要任何背光源,所以面板本身不会发光,就像你看书一样,所以电子纸必须借助外在光源才能阅读。工研院影像显示科 技中心主任程章林就表示:「书本身不会发光,电子纸就是要仿真书的纸张,因此也没有自体发光,这样一来不但久看不伤眼睛,更可以省电。」 其实电子纸技术早在一九七○年代就由全录公司(Xerox)的研究人员所发明,目前全球主要的电子纸显示技术厂商包括:美商E-ink电子墨水显示技术、 Sipix Technology的Microcup电子纸技术、美国全录的Smart Paper电子纸技术等。 其中E-ink又与飞利浦(Philips)合作,将TFT-LCD的技术应用到电子纸之上。电子纸技术是显示业界的重大革新,市场规模相当看好,因此全 录也特别把Smart Paper的业务部门独立出来,另创Gyricon Media子公司,专门推广电子纸技术的产品应用。 面板业者面对次世代的显示技术也趋之若鹜,例如韩国的面板厂乐金飞利浦(LPL)就积极展开与美商E-ink的合作,在二○○五年发表全球最大十四.一吋 的可折曲式电子纸。 在电子纸显示器的产品化上,日本可说是目前把电子书的应用发挥得最好的国家,例如Panasonic在二○○三年时就推出ΣBook电子书,它像一本书一 样,有左右两边,各配置一个液晶屏幕,就像一本书一样。二○○四年时,日本千叶大学也研发出厚度只有○.一毫米的电子纸产品,几乎接近真正纸的厚度了。新 力(Sony)更是早在二○○二年时就展示了电子纸的雏型产品,不过直至二○○六年年初的美国消费性电子展(CES)中,才正式将Sony eBook Reader产品登场。至二○○六年年底,这项产品才在北美正式量产贩卖。 台湾宜锐科技也在去年年底发表一款与Sony eBook Reader几乎一模一样的电子书产品,在这次的二○○七年台北国际书展中也有展出,看来电子书的热潮已渐渐席卷而来。 不过,硬件是有了,可是软件与内容呢?宜锐科技总经理蔡明峰就表示,电子书遇到最大的瓶颈就是缺乏快速更新的内容。再来是电子书内容的电子格式问题,目前 比较常见的是,采用与个人计算机上一样的电子格式,如pdf、txt、word等档案格式。不过也有一些厂商采用自行的封闭格式,未来电子书档案格式的标准 化与否,也将成为另一个争议的问题。
返回主页 返回顶部